“我上游银河下走大荒
十二楼听谁将故事弹唱”
——星尘《万神纪》

🚫🦐🚫ai🚫原神🚫

当我在这里——浅析宋凌《笙歌千年》

哭着炸裂,升腾,化为天边的烟花。

关于舜远两个感情线的剖析太尼玛精了,就跟捉蛇捉七寸一样一样的。

我何德何能……【卒】我!没!那么好!那是!温宴儿太会夸!

我爱温宴儿呜呜呜呜呜呜

我的字儿,真的,配得上,这么棒的评吗【哭成doge】

千帐里:


现在让我在开头郑重艾特这位姑娘,感谢她带给舜远这么好的故事。 @凌云壮志 
因为关乎舜远文章打个tag,占tag致歉。
本浅析仅为个人见解,感谢您的阅读。

   

楔子。

   

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你已等候我多时,终于知己般相遇。

忱着白雪,听见杨絮。

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以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

偋息在凝望的语境,今夕是何夕。

当来不及传递的钟声响起,于是我们都发现了岁月的意义。

当我在这里。
——《当我在这里》陈粒
-

“我说我认识你三千年了,你信吗?”

“信。”
——舜远《笙歌千年》

-

有的人说,有些文章,不仅仅是望了一眼就能铭记在心,就像一壶酒,温在心里头,等不知过了多少日子,到了历经太多沧桑的年纪,再拿出来,品一品,那酒一定是更为香醇的。他会让你感动到想要落泪,想起那多少个平静等待的夜晚,想起他们,跨越千年时光,最终相遇,相知,再不分离。


文章开篇是一个很美又很真实的梦,作者用温柔的笔触细细勾勒出一个浸润于谷雨时节的东楻,像是一阵风呼啸而过,将眼前笼得那轻纱似的雾忽地吹开去,瞬时便是一片清明的光景。人潮密密簇簇地聚上祭坛,或许那时正是天启仪式吧。尽远在梦里梦见幼年的舜,有刀锋一般的眼眉,那时他附在过去的尽远身上,应了后文所说,这是失去的记忆逐渐恢复的征兆。


而那一点心悸似乎也是证实了这一幕真真切切地发生过,也因此尽远会有所感叹。中间一段插入了现远的心理,十分契合文章内容与布局,不是简单地平铺直叙,只为讲述,而是借尽远的心理为读者十分详细地介绍了梦境的背景,短短几行,虚实相生,既有古远内心的感喟,也有现远的心理变化,将两个原本不可能相交的时空巧妙融合为一体,且毫不突兀,这不禁要感叹作者安排精细巧妙,与其叙述功底之深了。


于是亲眼再次见证舜被神临的尽远被现实拉回梦境,这里插入的司机师傅的话语恰到好处,刚好借现实的人与事将梦境终止。前文并没有完整叙述,而是画面陡然一转回到车上,给读者留下悬念,点到为止,也利于后文伏笔逐渐露出水面与情节的展开。


随后文章简单介绍了尽远来帝都的目的,这在后面文章的讲述之中也有着重体现。于是一切合情合理,梦境又悄然而至。


文章精彩,常讲究一个先声夺人。先是一阵珠子滚落一地的声响,随即画面徐徐拉开帷幕。02首段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画面——挑珠子。先是珠玉声扰,最起头这段描写十分简单,但可圈可点,必须得挑出来说说。“各色宝珠噼里啪啦倒豆子般洒了一地,始作俑者心情愉悦地蹲下挑着色儿,寻到好的埋进手帕里,不好的随它弹开。”瞅瞅,就这么短短几句话,“倒豆子”一喻可谓是应照最前头的拟声词,但这还不够,“始作俑者”、“寻到好的”、“寻到不好的”,这几个词儿用得叫一个传神。为什么这么说?虽然开篇描写舜是“绝没有半点孩童的懵懂”,眼似点漆,流转间还透着一股真真的傲,这就是皇家的孩子,但孩子就是孩子,不论再如何老成,那点孩童天性绝不会轻易泯灭。这句话里头描写出舜择珠子是十分随性,怎么好怎么来,也不管那些宝珠或许是什么金贵东西,不得随便丢弃。


然后接着往下,尽远一个“放茶盏护珠”就立马把两人的性格分明地显出来,一个是稳重,一个是略有些随性,但这倒说不上什么对比,只能说体现作者的情节安排细致巧妙。接下来两人的谈话,很明了地就能读出关系不浅,你一言我一语地,挑个珠子,说是挑贺礼,可这皇子却还要给尽远挑一串,后文提到这是玛瑙玑,颗颗价值连城,这关系便不言自喻了,且不详说文中的舜不喜欢尽远拿敬称唤他,光是这么一点,就已经十分清楚明白地知晓两人明里是什么身份,实际又是怎样的关系。于是更巧的来了,这其中依然穿插了现远的心理,甚至有猜疑,推测,以至于这梦里情节不会发展过快,也不会看得人心里犯迷糊。


然后是见到弥幽小公主,两人一齐送珠子,里面舜的话我就不多加评析了,免得长篇大论看得人累眼。但是这里有个点睛之笔,经过第一次梦之后,这文中出现的情景也不再扑朔迷离,最后就仅借古远去了敬称直唤名讳,这一条本来藏在暗波里的主线就这么出来了——那是东楻帝子。


顺水推舟,尽远就这样去查询了古籍。


下面一段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段,温暖得让人读起来就觉得是三月的暖阳从那一点窗隙之间透进来,也是舜远情感的一个变化点。这一段与后文情节仍然紧密相连,前后呼应,整体协调连贯,情节线分明,无需整理脉络便觉思路通透清晰。这一段中舜送了尽远一串意寓“长长久久”的九珠串链,于是现远与正主感同身受。这日子你穿插短短一段心理描写,却是将尽远的性格与心路尽数披露,从内心起了波澜,到几欲落泪,短短一句“很好看”,却是道出了所有无需多说的情感。但不光是触动他自己,尽远勾起的浅浅一潭令舜错愕片刻,我想那时这个人也定没有料到,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将尽远内心的坚冰全部融了吧。其实从前也看过宋凌发表想法说舜的行为将尽远的心解了冻,但这样无声地温暖真的是令读者亦为之动容,忍不住将其形容为,岁月静好。


太美好了,读到这里,内心甚至有那么一丝私心,希望时光能停滞于此,哪怕只是短短几秒便足以。什么叫一眼万年?这就是呀。


梦境也由此变得越发真实,一环扣一环,紧凑有序又有抒情描写的情节更吸引人去猜测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发展。这里引出一人物——尤诺。与尽远一同写生的好友,看似存在感似有似无,实则不然,他站在整个故事的边缘,以旁观者的视角,推动了整个情节地后续发展。


由于这一人物安排此处的重要性在后文才得以体现,所以我们不急,慢慢来,文章要细品,才能有味道。


其实我当初往下看之前,是猜猜尽远大概会翻阅帝都图书馆,然后查到舜那么一个人,往下一拉,哎呀,居然又是梦,但这是否代表着梦境的插入十分频繁,反而影响了整个剧情?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里的梦境可以解释为,将情节推至高潮的前夕。首先梦里非常清楚,不提有关战争的半字,却通过渲染战场氛围与交代场景,将背景描绘得淋漓尽致。这里就不得不感叹作者文字功底之深,若根基不稳固,是断然写不出这般极具渲染力的文字的。但这背景一过,便把画面拉回现实片刻,交代了尽远去图书馆查询资料一事。随后又极其果断地收尾,以现远心理将画面重返梦境。这一段描写极其优秀,挑不出半点繁复语句,凝练的语句毫不拖泥带水。人物塑造建立于前文基础之上后又借此升华——舜斥责尽远不惜自身性命。与前段挑珠子不同,尽远已经能舍命护君,说明了二人情感发展之迅速。


然而此处却出现一重要转折:舜的吻。


“这是个谈不上温柔的吻,犬齿磕在柔软的唇角,锈味儿泛着甜,没什么缠缠绵绵,倒更像是宣布主权的标记,舌尖深入舔及上颚,尽远轻轻回应,于是这个吻又变了味道,他感受到皇子在扯自己的前襟,风雪灌进来,一个寒颤,于是皇子又小心翼翼起来,舔着他的唇线勾着他的牙尖,食髓知味地更进一步。”文章是这么描写的,且一句一句地看。从最开始“似是宣告主权”渡到“小心翼翼”,这语句里将皇子不同于常人的温柔立刻透了出来。“温柔”一词,诸多人都会思索到女子,实则不然,这皇子的柔情,不是百转柔肠,水一般的绕指柔,是透着刚的。为尽远忧虑,为其不珍惜自我而怒,这或许是一冲动举动,但却将这一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地刻画出来,令人叹服。君臣之间本是不得逾越半点,然而舜进了一步,却不是为了一己私欲,后文类似于命令的口吻便能感受得出。


然后,长平一役,终于是将尽远的身世,于暗处透了些出来。


“寒意”,为何而寒?自然是缘于自身那见不得光的身份,这里算是一个主线转折点,因为从此处启下,情节便骤然变化。“天子的信任比泰山沉,往往又比鸿毛轻,抓不抓得住全看福分。”舜将真心交付,而尽远恐于会令那皇子真心错付。此处一点便可窥见端倪,但这里并没有完全揭开去,还只是浮在暗涌之下,因此最后一句,将塞北飞雪场景刻画,也是字字句句透出二人情深。


于是连番如梦终是让尽远挑灯夜读,翻来覆去地查阅《东楻秘史》,于是确定了梦中人的身份——华帝。这里一段又提到尤诺,此处算是驱使尽远一探究竟的情节助力,将剧情从梦中脱开,又推向了最为关键的现实发展。


下面一段入梦时间线又忽地一变,到了舜远二人相谈。这里详细讲述了开头提到的祭坛,又将“云轩”这一关键人物令出来着重加以叙述,此时二人的情感已经连成一线,十分清楚明了地摆在作者面前。随后画面一转,又回到天启仪式。


最惊艳我的一段大概就是下面这一段“拇指”、“食指”它将舜远的情感现状做了一个小结,虽说并非很明显,但只要仔细看就能发现。从最起初尽远等待之时内心想的“帝王稳固忠心”到最后承了那食指的圣水。二人分明只是目光相对便能知晓彼此心思,可谓已达到何种默契。“那于他并非帝者,他于其亦并非臣子,他们间没有算计没有隔膜,仅仅相依相靠,扶持救赎,一举定一生,宫中凉薄,这便是唯一的温存。”这篇文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帝子凉薄,即使宫中再为阴暗诡谪,他们也可携手共度满朝风雨。


他们不仅是君臣。是友人以上,却又超脱了爱情。那是灵魂的契合,是值得被讴歌的至高情感。


于是再无二想,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这是尽远此生的忠诚。


下文便是我上面提出的,尤诺此人的作用。先是尽远与尤诺之间的对话,或许仅仅是那么不经意的一句“唤龙台”,却一语惊醒梦中人。这里尽远的心里变化十分明显,从质疑梦境到认为不过是虚影,期间插入了一句梦境中,再次虚实交接,使整个剧情发展合情合理。


后面一段十分简短,内容也不大,但却十分要紧。所有在梦中出现的一一再现于尽远面前,现实冲击之下令其终于顿悟——这一切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上段刚写尽远心态放平,下一段忽地来个措手不及,意外之余却又将先前交代的一切又重新串在一起。


于是,缘起,已成定数。

-

05一段,何其精彩,从尽远身份暴露到故事即将来临尾声,这其中包含了尽远一系列复杂的心理,细细一条条读下去,仿佛隔着屏幕便能感受到此人的无奈与满腔忠诚。他在诉,诉自己不为人知且不得为人知的阴暗过去,在诉他的家国情仇,文中的尽远早已意识到国破家亡不过是历史的裁决,然而他背负着亲族最后的一点血脉,这沉重的责任就这么生生被他背负起来。他其实藏得很好,完全可以瞒过舜,按他的才智,是能天衣无缝地靠辩蒙混过关的。


但他没有。


他是个复杂的人物,生于前朝却有一颗效忠楻的心,但那绝不是他的不义。自古忠义两难全,或许当他义无反顾地走上这一条道路,就知这一天终会来临,纸包不住火,瞒天过海,瞒不住的,却是他自己的心。


然而舜并没有因此定罪。我想这对一个将所有信任与情感倾注于一人身上的舜来说,尽远的悉数交代可谓是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未因此被怒火夺了理智,他真真是至始至终,都信任他。于是两人情感得到升华,一吻将所有情感归一。


结局读起来觉得快要窒息,又是一个爱而不得。他们的情感曲曲折折却终不得圆满,这显然是两人身份之隔就注定的,却读起来万般无奈。诺尽远尽了最后忠诚,如流星陨落。他的一生如此看来,曲折坎坷,写尽无奈心酸,少有温存片刻又被忠义所绊,最终悲凉落幕。边塞的雪凄然,他亦凄然。


从此不会再有什么梦了。


活在当下的尽远动了真情。


于是一切,顺理成章,迎来最终的高潮。尽远参赛,见到等了他三年的舜。两人虽是初识,实则已有了几千年羁绊。这一点一滴,终被时光铭记,由此让两人重逢。那一段对舜的描写,无形中寄付了华帝的形神,这二者竟是合为一体,刻进他的生命。


“匆遽而流的岁月啊,且慢些吧。
他惘然无措地抬手拭泪。勾起僵硬的嘴角。
且慢些,让我得以看清那张脸吧——”


真情最动人。


[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


而你我此刻,就在这里。


最后的回忆,是舜继尽远亡故后想要再续前缘的画面,这时云轩的身份终于交代清楚。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三年,也足够了。


最后我不再多说,这一场悲剧落幕后,迎来了命运的重聚。舜远两人,初识亦是再相见。


“我等了你三千年,你信吗?”


这执着,好比是奈何桥上痴守三生三世了。


一句“信”,戛然而止。故事悠悠长长,似一看过千年沧桑之人在读者面前娓娓道来,过后余音绕梁,仍有回响。

-

番外嘛,一切水到渠成,两人苦尽甘来,也算是圆圆满满。确实,这样细水长流的日子,最令人动容。不需要我多说,有些情感,多说无益呀,就让我们沉默地去品,去体味。那一份感动与温暖,将长驻心间。


故事讲完了,曲也尽了。


然而,曲终人不散。

-

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
看看你最近改变
不再去说从前 只是寒暄
对你说一句 只是说一句
好久不见
——陈奕迅《好久不见》

fin.

排版排到死。
应该是我自给别人写长评以来最多字数的一篇。后面其实偷懒了,因为我整个人都在颤想表达也表达不好了。
最后一段是我私心插的,真的,这两人重逢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好久不见》,眼泪哗啦啦就落下来了。
宋凌的这篇,情太深,字字句句都包含真情,我描述的,或许只是万分之一。
最后已经不想再多说。
最后把我那天那句话再次郑重地,送给你。
“你是人间最美的叙情诗”。








评论
热度 ( 25 )

© 凌云浮日 | Powered by LOFTER